冯雪峰 哲学博士(文化研究/人类学)、 副教授
研究领域
1. 艺术人类学
2. 艺术理论
3. 艺术教育理论
4. 媒介哲学
主讲课程
1. 当代艺术研究前沿理论和专题
2. 艺术鉴赏与文化批评
学术简介
哲学博士(人类学和文化研究方向),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、文艺学研究中心、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亚洲研究系/人类学系获得学士、硕士和博士学位,加州大学戴维斯校区比较文学系和批判理论项目访问学者,杭州-安默斯特媒介研究小组发起人之一。主要从事当代艺术、人类学和艺术教育的跨学科研究,希望将艺术(教育)与人类学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,尤其关注在当代人类学研究中兴起的本体论思潮(本体论人类学、非表征理论、新唯物论、物导向哲学和情动理论)与当代艺术实践的关系。同时研究兴趣兼及科技研究(STS)、媒介哲学和当代欧陆理论等。目前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理事、浙江省艺术学理论学会副秘书长。
主持项目
主持国家社科中华外译项目一项,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子课题一项,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委会课题一项。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两项,教育部重大专项一项。
代表性论著
在Inter-Asia Cultural Studies,Photography and Culture,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-Critical Methodologies,《民族艺术》、《文艺争鸣》、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》、《杭州师范大学学报》等中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若干篇。
“Dragonfly Eyes as Cosmic Theater: From Anthropological Fiction to Fictionalizing Anthropology,” Inter-Asia Cultural Studies (SSCI, A&HCI),Vol.26(4), 2025.
“Feeding AI, Fed by AI:Cognitive Labor and Reversed Organology,” Photography and Culture(A&HCI), 2025 March.
《媒介间性与“文心”——艺术史视野中的艺术教育》,《美育学刊》2024年第2期/人大复印资料《艺术学理论》全文转载。
《物的剧场与诗意现实:物导向本体论对美学和艺术的重构》,《湖北美术学院学报》2023年03期。
《艺术和人类学的相遇方式:关于艺术人类学的形态学梳理》,《民族艺术》2022年第6期。
《数字时代的审美价值领导权与艺术人文教育》,《美育学刊》2022年第5期/人大复印资料《艺术学理论》全文转载。
《以蘑菇为方法:艺术、人类学和地灵纪的生与死》,《文化与诗学》2022年第1期。
《文化的危机与情动的兴起——没有“文化”的文化研究如何可能 》,《文艺证明》,《文艺争鸣》2021年第2期/人大复印资料《文化研究》全文转载.
“Making Viruses Matter,” Cultural Studies- Critical Methodologies (SSCI,A&HCI), Vol.21(01), 2021.
《“审美—社会”范式与英国艺术人类学》,《民族艺术》2020年04期/人大复印资料《艺术学理论》全文转载。
《文化研究再定义:从再现范式到非再现范式》,《文艺争鸣》2019年07期/人大复印资料《文化研究》全文转载。
《语言技能和情感劳动:对非物质劳动两种形式的辨析》,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》,2019年04期。